綜合性
甚麼是CCS?
CCS是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的英文縮寫(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一種技術概念,用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該技術適用於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大型工廠和化石燃料電廠。使用CCS技術將二氧化碳從工廠和發電廠的煙道氣中移除,然後注入至深層的地底下,而非直接排放到大氣中。
碳捕集和封存是在燃燒過程中的二氧化碳(CO2 )提取技術組合的通用名稱,透過壓縮和運輸到安全的地質位址,如鹽水地層或枯竭的石油和天然氣田。它提供了大型燃煤電廠集中處理溫室氣體,CCS在這些情況下,有可能減少高達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CCS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且不需要大幅改變現有的發電技術或是變更當前的社經制度,就可以消除大量的人為CO2 排放量,它被視為是能夠過渡到低碳經濟的關鍵技術。
如何執行CCS?
CCS可區分為捕集、運輸及封存等3項技術:
首先,從工廠、燃煤及天然氣發電廠的煙道氣中移除或分離二氧化碳,這就是所謂的CO2 捕集。
將二氧化碳運輸至一個合適的封存地點,可能有管線、槽車及船舶等運輸方式。
二氧化碳注入到一個合適的深層地底封存地點。該封存地點必須確保地質構造無洩漏之風險。
國際上CCS發展現況?
國際上發展碳捕存之原由:
屬減緩氣候變遷選項之一
各國減碳目標
能源條件(以化石燃料為大宗)
附帶經濟效益(技術研發及專利、CO2 再利用、可能延伸碳市場)
使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2°C情境(2DS)目標下,碳捕存技術所貢獻之減量效果占9%,為貢獻量最大的單一減量技術
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計畫,先進國家(美國、歐盟及澳洲)及鄰近的日、韓、中國大陸都已開始進行。全球CCS研究所(GCCSI)發佈之”CCS全球現況”年度報告,該報告提出2019年有51個大型規模的整合專案(LSIPs;large–scale integrated projects)正在規劃、建造及運轉中。
CCS有多大的減量效益?
全球暖化是當今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為至關重要的。最明顯的解決方案為以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但這些方案短期內無法立即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所貢獻。IEA發表的2019年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 2019)報告指出,若要使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2°C情境(2DS)目標,需藉由能源效率提升、再生能源發展及碳捕存等溫室氣體減量技術,其中碳捕存技術所貢獻之減量潛力效果將占9%,在2019年至2050年之間,每年捕獲和永久封存的二氧化碳平均量為每年15億噸;到2050年,每年捕獲和永久封存的二氧化碳總量將達到28億噸;捕獲的二氧化碳量幾乎平均分配給電力部門和工業部門,包括鋼鐵生產、水泥生產、精煉廠和上游油氣生產。
為何CCS是一項重要的技術?
目前全球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為主,導致達成CO2 減排目標的腳步稍嫌緩慢,再生能源亦無法全部取代化石燃料,發展CO2 捕集及封存(CO2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可減少化石燃料產生之碳排放量,因此CCS技術已成為國際減碳之重要發展之一。
我們為何需要CCS?
只依靠再生能源(綠電)與節能減碳作為溫室氣體減量的方案可能還不夠,還須搭配CCS這項被視為重要的排放減量技術。
那些地方適合使用CCS?
CCS適用於所有固定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包括煤炭和天然氣發電廠、煉油廠、鋼鐵廠以及水泥廠。
CO2 會爆炸及燃燒嗎?
從物理角度上看是不可能的。二氧化碳在任何情況下不會爆炸與氣爆且也不會燃燒。
甚麼是CCS示範廠?
CCS是一項新技術,到目前為止雖然已在實驗室和示範工廠進行試驗。但倘若CCS技術須達到成熟且具有成本效益的大型工廠和燃煤電廠,仍須要一些方法協助。
科學家和工業界認同,為獲得更多的知識和經驗,下一步務必須建造大規模的二氧化碳捕集與CO2 的運輸和封存廠。
為何必需要建造CCS示範廠?
在大多情況下,新技術開發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理論階段,藉由研究以驗證基本原理。第二階段是進一步技術發展,這規模通常是小型模型或示範廠(Pilot),當示範廠照原定計劃進行,則下一個階段為建立一個全尺度的試驗工廠(Demonstration plant)。運轉試驗工廠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將形成此技術最後的調整和改善的基礎。如同其它新技術,CCS開發過程也需如同上面所述流程。
捕集
為何CCS會減少電廠發電效率?
二氧化碳捕集廠運轉需要大量的能源。如果燃煤電廠搭配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則電廠需額外的提供能源給二氧化碳捕集裝置使用。電廠在加裝碳捕集與封存設備後,因二氧化碳分離須消耗大量電能及熱能,淨發電損失可達15~30%。因此現階段開發低能耗的捕集技術仍是全球努力的方向。
為何CO2 須被捕集?
傳統燃煤電廠的煙道氣成分包含約10%的二氧化碳,剩餘的90%主要是氮氣和水蒸汽。因此二氧化碳在注入前,必須將其從煙道廢氣中分離,因為封存必須注入純化且超臨界狀態的CO2 。
CCS如何昂貴?
碳捕集技術是CCS過程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其成本約占70%,因此降低二氧化碳捕集成本及能耗成為捕集技術發展最重要課題。
目前各種碳捕集電廠仍處在試驗階段,燃煤加碳捕集(SC+CC)發電成本約為每千度電100美金,燃氣加碳捕集(NGCC+CC)發電成本每千度電接近140美金,與核能發電相比,其成本仍相對高昂。隨著2020年之後碳捕集電廠陸續開始商業運轉,預期成本將快速下降,至2030年燃煤碳捕集之發電成本預期將降至每千度電80美金左右(約為每度電2.4台幣),與核能發電之成本相當,期望2035年後燃煤碳捕集成本更將較核電為低。
重要專有名詞解釋
孔隙率(Porosity)
岩石體積中沒有被礦物填滿的百分比,這些沒有被填滿的部分稱為孔隙,能夠充填流體。深層岩石中的孔隙一般填滿鹽水,但也可能是充填石油或天然氣,例如甲烷氣或自然產生的二氧化碳。
滲透性(Permeability)
含孔隙岩石傳送流體的特性或能力,用來評量在一定的壓力梯度下流體流動的容易程度。
灌注性(Injectivity)
評估流體( 例如二氧化碳)灌入地質構造的容易程度,定義為井底內灌注點與地質構造的每單位壓力差之灌注速度。
封存空間(Storage sinks)
擁有適當孔隙率與滲透性,可用來封存二氧化碳的岩層或沉積層。砂岩與石灰岩是最常見的封存岩層。
蓋層(Seals)
低滲透性且連續的地質單元(石油工程學中所稱的蓋岩層,或水文地質學中的弱透水層或阻水層),其隔絕緊接其上或其下的封存單元,並且構成一個有效的屏障,對抗從封存單元的流體逸失。
地震監測程序(Seismic monitoring processes)
因為二氧化碳灌注引起封存層壓力升高,可能會在特定的情況下增加微地震活動與小規模的地表位移情況。可使用微地震活動監測技術以及遙測方法( 從飛機或衛星來監測)來量測非常微小的地表變形。
封存單元的深度(Depth of storage units)
將二氧化碳注入到其中的地質單元(例如,枯竭的油氣田或深地下鹽水層)之深度。
鑽井作業(Drilling operations)
透過鑽掘形成的圓孔,特別指小孔徑的深井,例如油井。
場域特性描述(Site characterization)
對於在篩選及評選階段所辨認到的一個或多個二氧化碳封存候選場址的精細評估過程,以確認及推敲封阻完整性、儲存容量與注儲率估計,並提供進行流體流動、地球化學反應、地質力學效應的初始模擬,以及風險評估、監測和查核程序設計所需的基本資料。